亞運給廣州留下了很多美好的風景,比如說更多的公園綠地,更便捷的地鐵路線,美輪美奐的花城廣場。但是也有一些亞運資產處境尷尬,面臨著荒廢的危機,比如說曾經舉辦了震撼人心的亞運開幕式的海心沙。
亞運給廣州留下了很多美好的風景,比如說更多的公園綠地,更便捷的地鐵路線,美輪美奐的花城廣場。但是也有一些亞運資產處境尷尬,面臨著荒廢的危機,比如說曾經舉辦了震撼人心的亞運開幕式的海心沙。
記得亞運還沒結束時就曾有過許多關于海心沙未來的討論和設想,亞運公園、演出場館,都是被提議過的選項。在亞運落幕三個月之后的今天,海心沙何去何從,就成為了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,從而也成為了今年政協(xié)會議委員們熱烈討論的問題。
現(xiàn)在再說什么“這些問題在建設場館前就應該考慮好”之類的風涼話顯然已經沒有意義。對于包括海心沙在內的亞運資產的處置,委員們各有不同意見。總的說來,可以分為感性派和理性派兩大陣營。感性派認為,“亞運會使用過的物品都具有特殊的文化符號,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,應該妥善保留”。而理性派則更多地考慮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幫助政府減少后續(xù)投入,“與其花錢搞那些虛的,還不如實實在在解決好民生工程”。
這兩種意見都有道理,所以在感性和理性之間的折衷和平衡,或許才是處理亞運資產的最佳思路。既不需要感性到所有亞運使用過的物品都應該被當做文物保留,也不必實際到把海心沙建成“美食廣場”———這個點子最讓我憂慮,一想到亞運之帆變成珠江上一艘巨型“海鮮舫”的旗招,我就不寒而栗。
不浪費納稅人的每一分錢,把資金投入到改善民生中去,這個想法是對的。但是,為市民提供更多賞心悅目的公共活動空間、更多的運動健身場館,這也是改善民生的一個方面。所以,對于已經建成的亞運場館,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能將其變成便于市民使用的日常設施。在這一方面,政府顯然還有許多工作可做。例如一位政協(xié)委員提到,蘿崗國際體育演藝中心在亞運結束后許多專線公交車就停止運行,交通極為不便,這顯然就是與鼓勵使用背道而馳的做法。而對于那些難以繼續(xù)提供實際功能的設施,就要考慮盡快改造,使其不需繼續(xù)投入巨額資金維護。
我認為,九三學社的建議頗為可取,“采用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方式,予以適當?shù)呢斦a貼,將場館的運營管理委托給專業(yè)的、有信譽的體育場館管理機構進行管理,降低維護及運營費用,減少政府的財政補貼。”運營體育場館需要市場化的商業(yè)智慧,交給專業(yè)機構管理顯然更合適。
說到最后,海心沙的命運似乎仍然是個懸念,我覺得,倒不妨考慮一位政協(xié)委員的意見,借鑒“印象云南”“印象西湖”等,打造一臺“印象珠江”的實景演出,但不像那位委員說的那樣,僅僅是為展示廣州城市文化,而要使其成為一張可以賺錢的廣州旅游名片。